11月22日晚,武汉大学第十期院长论坛在工学部8教8328报告厅顺利举行。院长熊立华教授以“如何做一名研究生”为题,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攻读研究生、指导研究生积累的心得体会,为到场研究生同学提供了宝贵经验,指明了如何精彩度过研究生时光的道路,启发大家建立更为成熟的研究生生涯乃至人生规划。校团委副书记王园、院党委副书记龚文德、学工办主任左志香、研究生辅导员陈曼雨和同学们一起聆听了熊院长的精彩讲座。
研究生定位
熊立华老师从教育层次、培养目标、能力特征、心理素质、社会责任和个人形象六个方面,全面生动地阐释了一名合格、优秀的研究生应有的定位与素养。熊老师提到,研究生是个体学习生涯中系统接受高级专业教育的环节,是个人从通用人才向高级专业人才成长的必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起“初级-中级-高级-终极”的目标体系尤为重要。所谓“知识分子”既要博学多才,也要有理想信念,研究生的培养同样需要从获取文凭的初级目标起步,不断求索,以实现传承和发展人类知识和文明的终极目标。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应的能力和素质做支撑:终身学习、主动提升、独立思考,是研究生阶段必要具备的个人能力;健全人格、正确认识、理解尊重,是研究生生涯应当建立的心理素质;普及科学、推进文明、家国情怀、高尚道德,是研究生身份被赋予的社会责任。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训练个体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必备环节,是提升科学专业素养的最有效途径,是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掌握方法论、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系统实践手段,熊老师将其概括为“学习如何做事,获取立足社会的一技之长”。科学研究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从学习、继承经典到创新取得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认识,这一过程不仅要求研究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也要求具备健康的体格。熊老师引用曾国藩的话“真正的聪明人都是下笨功夫”,教导道,科研工作需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将“深邃孤独的思考”与同行师友的合作交流结合起来,严格遵循学术规范,最终取得“实验做得好、成果写得好、交流讲得好、应用效果好”的结果。在研究生进行专业科学研究能力提升过程中,培养起做好其他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具备的综合素养。
科研论文
熊老师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肯定了科研论文的重要意义,认为知识只有被传承下来才有价值,而论文是公认的、有效的知识传播媒介。对社会而言,论文是公开研究成果的最佳途径,是保护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的法律手段,是区别科学和伪科学的防火墙;对个人而言,科研论文反映了作者已达到的学术水准,体现了作者对知识继承和传播的贡献,是与外界交流自己科研工作的可靠媒介,从现实角度来说,也是授予研究生学位的学术依据。熊老师特别强调,研究的创新性是科研论文的价值要求,创新是一个好论文的最核心要素,一篇具有创新性的论文胜过多篇平庸的论文。
研究生生活
谈及研究生生活时,熊老师坦然指出,压力有很多种,且学业、身体、经济、心理多方面的压力之间会相互转化。对于压力的评判,熊老师也一分为二辩证指出:可以承受的压力是生活的天然有机成分,是平衡空虚、防止膨胀的手段,能够转化成动力;不能承受的压力必须安全释放排遣,他幽默地表示,“没有压力,气球会萎缩;压力过大,气球会爆炸”。同时,压力和动力相辅相成,研究生生活的外在动力由压力转化而来,内在动力则来自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理想信念,熊老师精炼道,“理想信念越崇高越远大,动力就越强劲越持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熊老师谆谆教导广大研究生学子要树立远大理想,有能力、有资格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寄语
最后,熊老师从武汉大学校训中“自强”一词落脚,赠诗一首以表达对研究生们的祝愿与期盼:
人生就如同空中旅行/首先,青春激情和理想信念助你一飞冲天/然后,成熟稳重和审时度势让你平稳滑翔/最后,睿智聪明和坦然淡定引你安全着陆
近两个小时的讲述过程中,熊老师的殷切教诲和风趣分享引发在场同学的阵阵掌声。在交流分享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提问;熊老师耐心答疑,言近旨远,会场内气氛高涨,同学们受益良多。最后,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副书记王园老师为熊立华老师赠送了纪念证书。
据悉,本期院长论坛由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主办,武汉大学研究生会与bat365官网登录入口研究生会共同承办。旨在结合学校“人才强校、学生为本、学术兴校”的理念,通过邀请校内以学院院长为代表的顶尖学者讲述治学故事、弘扬科学精神、传播学术思想,引导帮助全校研究生拓宽学术视野,增强新时代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