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武汉大学“绿色海绵”实践队赴武汉水务局走访
(文字记者:卫阳旭 图片记者:张艳青)
海绵城市是国家近年大力发展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8月29号,武汉大学赴武汉市、贵阳市“汲绿色海绵,建生态新城”暑期实践队的队员们前往武汉市水务局,在水务局工作人员的接待下进行了对武汉市海绵城市开展状况的相关走访。
队员们在水务局门口合照
武汉市作为我国首批入围海绵城市试点的城市之一,从去年开始进行海绵城市试点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并且开展了以“2+N”模式为主的试点形式,即以武昌青山区和汉阳四新区一老一新两个城区先行,后续带动其他区域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武汉市作为一座水城、一座大城、一座老城、一座中心城,在面对海绵城市建设时必然会焕发出专属于她的独特色彩。
此次接待我们的是武汉水务局的李主任。在得知我们此行的目的之后,李主任在会议室接待了实践队队员们。首先李主任针对武汉市开展海绵城市的本身背景、自身问题与矛盾、目前试点的主要思路以及现在整体的开展状况向大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李主任介绍说: “国家对于海绵城市有四字方针,即‘小雨不治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不环绕’。”而武汉市针对自身“水多、水污染严重、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问题在两个试点都进行了相关建设。在青山区通过对排水管道的修复扩建、对当地“青山港、东湖港、武钢明渠”等水系进行清理修复、对原有棚户区进行改造,达到控制面源污染的目的。在四新区,基于海绵城市的主要理念,进行新城区的规划和建设,在绿化、水源控制方面下功夫。
李主任接待实践队队员
实践队员们对李主任的介绍很有共鸣,向李主任提出许多相关问题。在被同学问及武汉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时,李主任细心地解答道:“主要是蓄水与净水的问题,武汉市在雨量大时一方面针对污水不能够轻易排放到长江、东湖以免造成下游污染,一方面本身的蓄积能力又不足以应对大强度的降雨,这才造成了‘看海’的窘境。”;而当同学们问到两个试点完工之后的成效时,李主任说:“年径流控制率在70%以上,区域内65%的水体达标,区域内的面源污染可以得到解决。”武汉市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系统性调度不足、排水能力与城市化水平匹配度差、数据库中相关理论积累不足、居民对于工程建设的不理解……但是面对这些问题李主任表示:“就像是大船比小船掉头难”,武汉市也正在针对自身特点进行努力和尝试,她还说:“今年下半年我们会有一些大动作。”
实践队员与李主任合照
在会谈结束后,实践队员们与李主任合照,同时向她表示由衷的感谢,李主任也称赞同学们“有干劲”,对我们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给予了极大的好评,并寄望我们能越走越好,在丰富自己大学生活的同时为海绵城市建设添砖加瓦!